谣言是公共事件的寄生虫。
昨天凌晨的一场暴雨之后,昆明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淹水的情况,昆明人的朋友圈里一时被暴雨和积水画面刷屏,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错误信息甚至谣言也开始借势传播。一段记录公路边坡塌方的短视频,被说成是昆明机场高速发生的事;一些昆明几年前淹水的照片,或是其他城市的淹水照片,也以“昆明7·20大淹水”的名义被人广泛传阅。
但,仔细回顾过去一天的情况,不难发现,这一次,关于昆明水患的一些谣言“效果”并不好,很快就辟谣了。
谣言的危害虽然早已成为共识,但在公共事件中,或因利益驱动,或是其他原因,谣言被制造出来,通过社交媒体病毒式蔓延。其结果要么使某个人身败名裂,要么导致企业经济损失,要么使政府陷入窘境,或是引起社会恐慌。
就昨天昆明人朋友圈里广泛流传的一些不实照片、视频来说,我们并不清楚首发它们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可以推测的是,如果这些信息的传播覆盖到一定的范围,它对城市、对社会的危害性就会成倍增长。也许会让人们陷入恐慌,会影响本来有计划的救援行动,降低救援效率,造成更大损失。所幸,昨日的“谣言”并未造成这样的后果。
分析原因,其实并非“谣言止于智者”——因为对一般受众来说,在新闻正在发生的当下,很难迅速分辨这种图片、视频的真伪。应当说,谣言的无力,是因为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们各司其职。
昨天,人们只要出门观察,就会发现现实与朋友圈里的世界不同。上班走习惯了的那条路可能暂时被水阻隔,路上正在堵车,不得已的时候还需要涉水。但每一个淹水点都有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在工作,情况正在好转。在暴雨袭城,人们被雷鸣声惊醒,又迷迷糊糊睡去时;在谣言还没有开始传播,甚至还没成形时,这座城市的排水、消防、交警等群体已经开始工作了。他们比谣言早得太多。
举个例子:到昨天早上6点,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队已调派官兵近千人次,抢救被困群众250余人,疏散被困群众680余人,部分官兵在积水中7个小时,为受困居民提供帮助;银河娱乐澳门娱乐网站的抢险队更是在19日晚上的11点15分就奔赴北站隧道,实施排水抢险……这一次,北站隧道用20个小时排干积水,比2013年“7·19”那次排除积水,缩短了15小时。
此外,昨天,昆明交警除了上路指挥交通,还每隔1小时便发布一次路况信息,保证了信息的真实、快捷、及时;金星立交桥上层机动车道临时对非机动车和行人开放,机动车自觉让出了一条车道,虽然车行缓慢,但大家相互包容;媒体则谨慎对待传播在朋友圈里的每一条信息,不断求证,那段“机场高速塌方”的视频很快便被证伪。
谣言未起时,昆明已经开始抢险,谣言起时,昆明仍在抢险。政府不断发布权威消息,媒体传播真实,澄清谬误;而昆明市民至少从行为上,也表现出了对困境中城市的最大包容,和对他人的理解。
更早、更高效的抢险,是让谣言停止传播的关键。正是我们各司其职,彼此信任,谣言才不攻自灭。因为比起朋友圈的夸张、惊恐,人们更愿意相信眼前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