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肯定了近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会议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4个“重大转变”: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同时强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会精神在我市干部群众中引发了热烈反响。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国之大者”,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昆明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也同全国各地一样如火如荼展开。2021年10月,举世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隆重举行,并通过了标志性成果《昆明宣言》,“中国春城”被世界聚焦,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文明美丽、生态宜居,给国内外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去年12月,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昆明在全球诸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殊荣。这场盛会不仅为全面展示云南、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提供了重要平台,也让世界了解昆明、让昆明走向世界带来了重大机遇。
保护滇池,是昆明“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首要任务。在人口布局、城乡布局、产业布局上,全市统筹考虑滇池保护这一核心因素,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各个方面,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努力让“人、城、湖、产”的关系更加和谐。滇池自2018年上升为Ⅳ类水质后,已连续5年保持全湖水质Ⅳ类,并在今年1至2月达到Ⅲ类。与此同时,滇池生物多样性恢复明显,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到303种,鸟类从89种增加到175种,现有鱼类26种,土著鱼类恢复到6种,诸多治理成果呈现在市民眼前,成为“滇池兴 昆明兴”的生动图景。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昆明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积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2022年,全市主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达100%,其中优246天、良119天。与2021年相比,优级天数增加37天,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降低13.68%,空气质量大幅改善。此外,全市还完成了133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完成337.5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按照“一年有突破、三年展新貌、五年大变样”的思路,昆明制定了“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并开始逐一实施。市民惊喜地发现,家门口出现了一个个漂亮的公园,绿色在蔓延,城市颜值在提升,不断新增的生态红利让百姓获得感满满。
建设美丽春城,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大家表示,要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转化成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具体实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